我院吕来明教授、袁鹏老师参加第八届电子商务法治高峰论坛并作致辞和主题演讲


                                                     

                                                   

                                                   

5月9日,由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电子商务法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网络交易发展与规范的制度创新”。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消费者报、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蚂蚁金服、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企业、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消费者协会、北京华讯律师事务所等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团体、企业、律所等三十多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及研究会理事、会员等120余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就今年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理解和适用、社区团购、二手物品网络交易、平台用工、直播营销、电子认证等网络交易中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与规范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院吕来明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袁鹏老师应邀参加会议发表主题演讲,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会议。

吕来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和改进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是现阶段网络交易监管强调的重点,但是,促进网络交易及数字经济发展依然是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目标。市场经济中网络交易的发展与规范是动态关系,应当是动态持续发展与动态规范,不应当限定在某个实现设定的框框内,发展过程中应坚守法律底线,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法律会有滞后,平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在《电子商务法》等的法律基础上,有许多细化和创新,同时也有“留白”之处,例如,对于社交电商、二手物品交易、社区团购等问题并未涉及,需要继续探讨。

袁鹏老师就二手物品网络交易中的经营者识别问题发表了演讲,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参照依据:一是《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登记豁免的经营额;二是平台内专业卖家与普通卖家的区分;三是交易平台的性质是否是认定经营行为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存在分歧;四是经营行为的识别应当考虑商品交易价格、交易频率与交易数量,同时结合买卖双方的聊天记录、卖家的销售信息、商品交易数量、评价数量、销售动态等信息综合判定是否明显超出处置闲置物品的程度和合理范围。

       互联网时代的商法问题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依托学校的商科优势,学院和商法研究中心多次承办电子商务法高端论坛,不断扩大我院在电子商务法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法律领域作为就业方向,为我院法学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