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2021首都法学家沙龙——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

12月8日,由北京市法学会主办,我校法学院承办的“2021首都法学家沙龙——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学校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俞亮主持。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敏华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是落实党中央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的体系建设和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才评定标准、自主培养规划、体制建设等都需要制度保障。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推动人才立法的工作。北京市法学会二级巡视员刘朝茂表示,北京市法学会在市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需发挥其智库重要作用,也请各位专家在涉外法治人才研究方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深入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注入新的智力支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伟代表学校向各位与会领导、专家予以感谢。他介绍了我校法学院将立足自身特色,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希望本次研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等相关讲话,对国家的法治及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认真分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建设当前的困境及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杨建顺教授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善于处理法律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国际规则、通晓相关语言,且能对基本的法律理念、法文化等有相应理解”。中央财经大学的郭华教授指出,要培养这样的涉外法治人才,现有的高校法学生培养体制需要完善改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史全增副教授认为各高校在涉外人才培养方面应立足各自特色,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人才。我校法学院颜苏副教授表示,当前本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应继续深化“服务北京市”的目标培养人才。我校法学院马擎宇建议,着眼当前国际大背景,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国际法教学,还应关注比较法及中国法的国际适用方面的培养。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丽和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应加大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为储备人才提供更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杨帆亦从课程体系培养、海外人才认定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讨会响应党中央的人才建设号召,内容丰富、讨论深入。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前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学院将尽快汇总梳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分享到: